推動共建“一帶一路”走深走實
長江電工兩代人有話要說
兩代人的別樣共舞
喻梅第一次到非洲,是在2016年。那一次,她和項目組成員的工作,是按合同約定對某國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。此前,外方工廠因為生產線升級改造進行了國際招標,長江電工最終成為承建單位。
為期5個月的海外任務,身在異國的喻梅沒有覺得絲毫枯燥,反而感到非常親切。喻梅說,那是因為30多年前,她的父親就曾在這里工作,眼下她和同事們升級改造的,正是父輩們當年建起來的生產線。
上世紀80年代,喻梅的父親喻啟貴以及上一輩長江電工人遠赴非洲建設的生產線,是長江電工在海外建設的第一條生產線,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個成套生產線出口項目。
跟喻梅一樣,同在一個項目組的黃勇智也是“走出去”的第二代。黃勇智說:“我是聽著父親講的援建故事成長的,長大后,我也和父親一樣成了公司的技術員,這些年我4次出國,其中2次升級父親當年親手建設的生產線”。
喻梅和父親喻啟貴,黃勇智和父親黃發(fā)元,還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長江電工人,在30多年的時空里,深情接力絲路共舞,足跡交匯的地方,我們分明看見,綻放的是兩代人的芳華。
兩代人的海外知交
因為雙方長期合作,公司員工常常與當地人并肩工作,經年累月建立了深厚的友誼。項目結束一別多年,這里的人們攢滿了對中國老朋友的掛念。
一次,一位長期配合項目工作的外方老工人捧來一頂帽子,說這是長江電工的胡師傅送給他的禮物,十幾年了,他一直保存著。
又一次,對方工廠的一位負責人希望我們轉交一封信件,里面裝了一張1985年他與項目組專家的合影。30多年過去了,照片上的小伙子已經年過半百,不再年輕的他一再囑咐我們,一定要把這封信交到專家手上。
還有一次,那是項目回訪的時候,外方工廠一位熱情的小伙子通過回訪人員的微信,輾轉給我公司項目負責人發(fā)來問候,他用中文說很是想念,有機會到中國一定要來看望。
一頂帽子,一封信件,一張照片,一條微信,這些飽蘸著兩國人民友誼的小物件,從深情的“一帶一路”中走來,也必將在綿延的“一帶一路”上歷久彌香。
兩代人的夢想花開
沿著絲路行走,接力耕耘數十載,合作各方不僅收獲了醇厚的友誼,還有美美與共的發(fā)展,正如后來成為勞動模范的喻梅感慨的那樣:“我們擁抱‘一帶一路’,真的聽見了花開的聲音!”
2012年,某國際項目作為樣板工程打造完工,該國總統親自出席驗收儀式,對項目質量贊不絕口,還向項目組成員頒發(fā)了勛章。聞此項目建成,有意升級改造同類裝備的鄰國前去參觀,隨后又率高規(guī)格訪問團來公司考察,最終達成合作。
自那以后的6年間,公司又陸續(xù)簽訂了13個國際項目,訂單從傳統市場逐步邁向中高端市場,客戶也從單一的非洲國家輻射到3個大洲。
也是這6年,公司搭乘“一帶一路”時代列車,積極與沿線合作方分享技術和管理成果,裝備制造發(fā)展呈現井噴狀態(tài),國際項目簽約、銷售收入、盈利水平、市場渠道不斷刷新歷史紀錄,成套生產線出口已成為行業(yè)的領先者。